
[ 沒有名字的世界──用聲音和肢體寫詩 ]
2016/05/21(六)19:00~20:00
我從不溫柔,像你一樣。我從不乾淨,像你一樣。我從不完整,像你一樣。我從不堅強,像你一樣。我從不說謊,像你一樣。我從不停留,你從未遠去,像我一樣。
編導:張佳芝
演出:陳韜.徐之宇.劉芳一.藍念初.吳俞萱.張佳芝
2016/05/21(六)19:00~20:00
我從不溫柔,像你一樣。我從不乾淨,像你一樣。我從不完整,像你一樣。我從不堅強,像你一樣。我從不說謊,像你一樣。我從不停留,你從未遠去,像我一樣。
編導:張佳芝
演出:陳韜.徐之宇.劉芳一.藍念初.吳俞萱.張佳芝
----------------------------------------------------------------------------------------------------------
那晚下著雨,回到我熟悉的場域,台北市立美術館,我曾服務過兩屆的X-site地景裝置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三屆,陌生與熟悉混雜,我曾經在這片古典又脆弱,深綠色又帶著白、藍、褐的地磚上,來回走動數十次,那觸及的聲響與質地,迎接著我回來。
與這幾位表演者初識,是在第一屆X-site地景裝置計畫時,當時我協助承辦此案,我邀請了吳俞萱來為第一屆得獎作品[邊緣地景]創作兩場演出。這兩場演出,對我而言,是脫俗並潛入深深心底的作品。特別是[徬徨於無地],俞萱邀請了三位素樸的藝術工作者,本身並非受過演員訓練,甚至刻意抽掉了那些可能勾引觀者、挑逗慾望的但卻與戲中所探究的本質背道而馳的娛樂性的編排,讓作品回到最素樸、寧靜之中,震盪著每一位正參與其中的觀者。舞台簡約到只有三個演員,與民眾之間的距離靠近,幾乎辨別不出台上台下的界線,彷彿彼此都是身在某種困境際遇之中,那個渴望談論生存,渴望聆聽恐懼,渴望接納死亡又渾沌掙扎的每一個,人。
當時,我寫下了:
與這幾位表演者初識,是在第一屆X-site地景裝置計畫時,當時我協助承辦此案,我邀請了吳俞萱來為第一屆得獎作品[邊緣地景]創作兩場演出。這兩場演出,對我而言,是脫俗並潛入深深心底的作品。特別是[徬徨於無地],俞萱邀請了三位素樸的藝術工作者,本身並非受過演員訓練,甚至刻意抽掉了那些可能勾引觀者、挑逗慾望的但卻與戲中所探究的本質背道而馳的娛樂性的編排,讓作品回到最素樸、寧靜之中,震盪著每一位正參與其中的觀者。舞台簡約到只有三個演員,與民眾之間的距離靠近,幾乎辨別不出台上台下的界線,彷彿彼此都是身在某種困境際遇之中,那個渴望談論生存,渴望聆聽恐懼,渴望接納死亡又渾沌掙扎的每一個,人。
當時,我寫下了:
我在哪裡?
你是誰?
你為什麼在這裡?
我死了嗎?
若我死了,那正和我說話的你又是如何存在呢?
------------------------------------------
事隔六年,請她遠道而來為我們演出,說是私心想念浸淫於她那深刻的藝術生命裡迴盪,也真切以為俞萱的獨特能為這座台北城市裡高聳的藝術殿堂活化些遭到僵化的思考,無論人、無論藝術,回到生命的本質裡,挑揀,洗鍊。
如果死亡不在最後,而生活無非是行動的總和,那麼,要怎麼在退無可退的地方,繼續生活、找尋出路?我們自身的意識如何附著在外界的事物上創造或擺佈?選擇的意向受到他物與感知模式的哪些牽制?怎麼面對生命裡不可避免也不可化解的矛盾?這齣戲試圖回應充滿變動的當下,我們始終徬徨於無地。
2014/6/21 19:30 夏至的夜晚,是我們[邊緣地景]最後一場演出,從人與環境的邊緣性直指身體感覺的省思,回歸到生命本質的探討,她說 :「我嘗試將戲劇性降到最低,不透過一點外在形式抓住你。如果有些共鳴,就在你的心裡產生一種戲劇性的對話,持續到散場之後。如果沒有感覺,也無所謂,就帶著你自己回到生活,繼續面對只有你能獨自承擔的生存問題。」
照片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阮臆菁
又過了兩年,這回,在我離開了美術館後的一年,與俞萱的相逢,為的是 [沒有名字的世界──用聲音和肢體寫詩]。那晚下著雨,一種瀕臨邊緣的雨量,讓多數的觀眾,選擇安坐在美術館門口的遮蔽之下,我像隻魚擁有了大海,在四周優游漫步,積水的地磚牽繫著我,照映著我每一分晃動,與真實接地,並移動著觀看作品也同時涵納消化著這份對我而言難以清晰的時間、空間、人的情感牽繫。閱讀中,我彷彿走在之於自身的內外的邊緣之上,輕透間我亦發敏感與敞開的接納這些來去,讓它們在我心中自游迴盪,我看見,我所處於的世界,不正是戲中,他們所在的世界?無論是[徬徨於無地]或是[沒有名字的世界]
作品中,最令我受到吸引的,是芳一與念初坐著,鳴唱,使用各種器具發出聲響,我著迷於他們的專注與敏銳,以及在時刻間的細縫中,竄出情感的流線,揪了心,勾動了呼吸,不只是專屬舞者,甚至在整個[浮光之間] 場域之中刻畫出了內在圍困的糾結、矛盾、哀慟、衝突,我無法轉移目光的閱讀著他們的身體,在氛圍的創造時刻,身體的收縮與擴張,我想像著他們的身體如龐大的宇宙般,為圍困呼吸,為圍困哀鳴。
當舞者從體內慢慢掏出了,紅線,彷彿連結心臟的血,彷彿連結母體的臍帶,緩而紮實的綑住[浮光之間 ] 的垂直鐵柱,而後卻又受制於自己所抽綁的紅線,愛戀、耽溺、依附、渴望卻又焦慮分離。此刻的雨滴竄落,[浮光之間 ] 承接出了,所有時間的行走痕跡,雨水只在某處蘊積成的鏡子,照映著所有的發生,照映著種種圍困的真實情節,照映著,我內心受困之處,我走著,圍繞著作品走著,當在每一個角落中,他們的故事正在發生的時刻,觀者的停駐、游移也正形成一種見證的同時,感官上的困。
[沒有名字的世界──用聲音和肢體寫詩 ] 中以圍困的浸染與撼動,做為每一位觀者的內在處境的映照。
對於過去曾經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長官的承辦人,在我離開後,在他離開前,邀請此次演出,我心生感謝,真實而深刻的作品,在美術館的社會責任中需要發生的,我這麼認為著。而之於彼此而言,生命的甚麼早以召喚,就在過往我們曾經的交往之中,埋下的種子已生根。
2016.05.23
------------------------------------------
俞萱所導演的作品,經常是在這樣不斷思索辯證,與不同的媒介對話之中形成,並且,在形成的過程中,仍舊是一個動態的,闡述,互映,在閱讀作品之中,你找不到一個安穩的定點,甚至難以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描述,時刻都如此鏗鏘有力,如船鉚在沉重的海流之中,一波一波的,精準的與每一分波動交會,卻始終無法順利定位,只能任由更龐大的潮汐流動所擺布,彷彿,他將你放置在一個龐大而且豐富層次的境域之中,那好比命運,你無從掌握,唯有用心體驗,聆聽你對未知的恐懼,聆聽自己對無法穩住的徬徨,才能找到那條與世界唯一牽繫的繩索,而不致迷失。對我而言,這正是生命的真相,那些難以言喻的,模糊、曖昧、渾沌、複雜的,才值得一而再的挖掘、品味、等待、醞釀,只好倚靠各自獨特的體驗、感受,與眾人的共同描繪,持續地跟隨,才可能稍稍摸出一點光亮,與各自自己當下的渴望相互映照。
如此動態不穩的構成之中,他為戲所找來的演出者們,亦是重要的種子。當時曾與他聊過,他為戲找了這性格相當鮮明獨特的素人,都不是專業的演出者,或者更準確的說,他們並非台灣科班教育所培育的演員,而是在各自生活行動之中實踐出生命體會後的角色詮釋,讓他們形成最素樸的對話,並仰賴這幾位主體,自發性的在戲裡各自生長,如觀者一樣,他們也同樣以各自理解俞萱的命題的各種面向與生活形式來回應劇中角色,在舞蹈的本身,在鳴唱的當下,皆是以各自藝術形式(或者生命形態來說更為恰當)來描繪,摸索,角色因此有了更立體、更活躍的生命情態,角色不只是角色,演員舞者亦同,於是你會發現,那些角色與自己,與眾人是真真實實的牽連在一起,各自互為主體的在歷程中生長,生長,生長,而內在的甚麼也正在不斷被勾引,眾人之心召喚而出,因為一面鏡子不足以理解作品的全貌,眾人共同的映照,都能拼湊得更接近作品所引出的命題,那都是關乎自身的生存的,卻是此時此刻的同在之中,能各取此刻所需要的。於是,眾人之心形成一種龐大的靈性場域,並是一種渴望理解他人,渴望成為自己的趨向。
每次演出後,經常是大部份的觀者仍不離席,總會有很多觀者與創作者之間來來回回的對話,仔細聆聽,那更像是一種,更為接近生命哲學似的思考,甚至在我協助此案的當時,演出後我也有機會成為藝術家與觀者間持續性對話的樞紐,那些深刻的醞釀回到生活後,終於浮現出了文字,深深刻刻的,起了漣漪。這,是直指"成為一個人"的藝術創作呀,共振出,渴望成為一個人的靈魂歌曲,就像Carl Rogers所言,"必須要願意做自己","允許成為自己",那需要多少的勇氣,那需要多麼彈性的,進與退,具有程度上開放性的,體認,社會,並願意,生活,在這世界之中。每一個粗體字,對我而言,都是一道命題。而我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這幾件藝術創作之中,來回的震盪,因為,在這龐大的震盪之中,無論是誰,無一倖免的被迫回到最原初的生存本質---孤獨,在孤獨之中,那股恐懼的喧囂特大,自由該如何把握,孤獨之中體會每一寸當下的選擇,這樣的生存情態,與Carl Rogers所道出的願意或允許成為自己,又如Fromm所渴望的孤獨與自由,對我而言,和俞萱在作品之中所探究的,幾乎相互重疊,無論是關於一個人自身的生存,或是在運用藝術施行療癒的過程裡,治療者身心的擺盪與藝術的承擔。
謝謝你始終如你所是
謝謝芳一 謝謝念初 謝謝明信
他們身上的那種性格的完熟來自於對自我的誠實積累
我深刻記得芳一說的:「我將在這些聲音中辨識我的人生」
......「活在一個沒有名字的世界,這就是生活」
2014/6/21 [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最後一場演出 [徬徨於無地]
------------------------------------------
Carl R. Rogers《On Becoming A Person,成為一個人》,在自述中提到:我的體驗之流極其複雜,但當我能在其中載浮載沉,而且還能一直嘗試去了解那變動不居的複雜性,顯然其中並沒有任何定點讓我停留。當我能在如此的過程之中,顯然我不會持有一個封閉的信仰體系,也不會有一套永遠不變的原則。能引導生命的乃是對於體驗能不斷了解、不斷闡釋的那個過程本身。所以生命就是一直在形成(becoming )的過程之中。
俞萱所導演的作品,經常是在這樣不斷思索辯證,與不同的媒介對話之中形成,並且,在形成的過程中,仍舊是一個動態的,闡述,互映,在閱讀作品之中,你找不到一個安穩的定點,甚至難以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描述,時刻都如此鏗鏘有力,如船鉚在沉重的海流之中,一波一波的,精準的與每一分波動交會,卻始終無法順利定位,只能任由更龐大的潮汐流動所擺布,彷彿,他將你放置在一個龐大而且豐富層次的境域之中,那好比命運,你無從掌握,唯有用心體驗,聆聽你對未知的恐懼,聆聽自己對無法穩住的徬徨,才能找到那條與世界唯一牽繫的繩索,而不致迷失。對我而言,這正是生命的真相,那些難以言喻的,模糊、曖昧、渾沌、複雜的,才值得一而再的挖掘、品味、等待、醞釀,只好倚靠各自獨特的體驗、感受,與眾人的共同描繪,持續地跟隨,才可能稍稍摸出一點光亮,與各自自己當下的渴望相互映照。
[徬徨於無地]/ 文:吳俞萱
我在全人中學教書的某一學期,開設了「虐待」文學專題,其中幾堂課我跟孩子們一起細讀存在主義作家沙特的劇本《無路可出》,我一直想著,將它搬上舞台。幾年後的今天,感謝北美館找我製作一齣戲,我才有機會跟幾個古怪的朋友一起拋開沙特的原作,重新拓荒:如果死亡不在最後,而生活無非是行動的總和,那麼,要怎麼在退無可退的地方,繼續生活、找尋出路?我們自身的意識如何附著在外界的事物上創造或擺佈?選擇的意向受到他物與感知模式的哪些牽制?怎麼面對生命裡不可避免也不可化解的矛盾?這齣戲試圖回應充滿變動的當下,我們始終徬徨於無地。我嘗試將戲劇性降到最低,不透過一點外在形式抓住你。如果有些共鳴,就在你的心裡產生一種戲劇性的對話,持續到散場之後。如果沒有感覺,也無所謂,就帶著你自己回到生活,繼續面對只有你能獨自承擔的生存問題。
如此動態不穩的構成之中,他為戲所找來的演出者們,亦是重要的種子。當時曾與他聊過,他為戲找了這性格相當鮮明獨特的素人,都不是專業的演出者,或者更準確的說,他們並非台灣科班教育所培育的演員,而是在各自生活行動之中實踐出生命體會後的角色詮釋,讓他們形成最素樸的對話,並仰賴這幾位主體,自發性的在戲裡各自生長,如觀者一樣,他們也同樣以各自理解俞萱的命題的各種面向與生活形式來回應劇中角色,在舞蹈的本身,在鳴唱的當下,皆是以各自藝術形式(或者生命形態來說更為恰當)來描繪,摸索,角色因此有了更立體、更活躍的生命情態,角色不只是角色,演員舞者亦同,於是你會發現,那些角色與自己,與眾人是真真實實的牽連在一起,各自互為主體的在歷程中生長,生長,生長,而內在的甚麼也正在不斷被勾引,眾人之心召喚而出,因為一面鏡子不足以理解作品的全貌,眾人共同的映照,都能拼湊得更接近作品所引出的命題,那都是關乎自身的生存的,卻是此時此刻的同在之中,能各取此刻所需要的。於是,眾人之心形成一種龐大的靈性場域,並是一種渴望理解他人,渴望成為自己的趨向。
各個分別的個體,以及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的經驗,和在經驗中發現自己的意義---這都是生命之最無價的寶藏。每一個人對他自己而言都是一座孤島,而且真實不二;假若他想向其他諸島搭架橋樑,他必須首先要能願意做他自己、允許成為自己。Carl R. Rogers《On Becoming A Person,成為一個人》
每次演出後,經常是大部份的觀者仍不離席,總會有很多觀者與創作者之間來來回回的對話,仔細聆聽,那更像是一種,更為接近生命哲學似的思考,甚至在我協助此案的當時,演出後我也有機會成為藝術家與觀者間持續性對話的樞紐,那些深刻的醞釀回到生活後,終於浮現出了文字,深深刻刻的,起了漣漪。這,是直指"成為一個人"的藝術創作呀,共振出,渴望成為一個人的靈魂歌曲,就像Carl Rogers所言,"必須要願意做自己","允許成為自己",那需要多少的勇氣,那需要多麼彈性的,進與退,具有程度上開放性的,體認,社會,並願意,生活,在這世界之中。每一個粗體字,對我而言,都是一道命題。而我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這幾件藝術創作之中,來回的震盪,因為,在這龐大的震盪之中,無論是誰,無一倖免的被迫回到最原初的生存本質---孤獨,在孤獨之中,那股恐懼的喧囂特大,自由該如何把握,孤獨之中體會每一寸當下的選擇,這樣的生存情態,與Carl Rogers所道出的願意或允許成為自己,又如Fromm所渴望的孤獨與自由,對我而言,和俞萱在作品之中所探究的,幾乎相互重疊,無論是關於一個人自身的生存,或是在運用藝術施行療癒的過程裡,治療者身心的擺盪與藝術的承擔。
謝謝你始終如你所是
謝謝芳一 謝謝念初 謝謝明信
他們身上的那種性格的完熟來自於對自我的誠實積累
我深刻記得芳一說的:「我將在這些聲音中辨識我的人生」
......「活在一個沒有名字的世界,這就是生活」
2014/6/21 [邊緣地景-感覺的物質線] 最後一場演出 [徬徨於無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